2007年8月28日,星期二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三版:世相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网上购物方便维权问题难解
本报记者 姚力 通讯员 张益平

  足不出户、轻点鼠标就能选购到心仪的商品,“网络购物”越来越受年轻人的欢迎。然而,由于网上购物缺乏足够的法律约束,风险也总是与之相伴,产品质量没保证、维权难让不少网民对网购爱恨交加。
  舟山的宋先生在网上看到了一款移动储存盘,介绍它既能储存资料又能听音乐,而且价格便宜,商家还表示绝对是专柜正品。但当3天后货物寄来后,宋先生才发现收到的只是普通U盘,根本不能听音乐。宋先生与店家理论,对方一口咬定寄出的就是所介绍的商品。宋先生去消保委投诉,由于没有证据,而且商品的质量也没有问题,他只好吃了哑巴亏。
  杭州的张女士在网上一商铺看中一套化妆品,就花100元买下。可等货物送到,打开却散落一地,而快递公司和卖家互相推卸责任。张女士与卖家交涉多次,对方最终同意可将破损的货物寄回以查找原因,但运费要她负责。张女士一想,这样折腾,损失未必能追回,还要搭上运费,只得作罢。
  如今网络纠纷越来越多,省消保委有关人士指出,网上购物都是通过图片资料、广告来选择商品,无法看到实物,极易出现问题。
  消费者处于不利地位,原因是手中的购物证据不足。网上购物主要采用汇、寄款支付,消费者手中除了汇款单,没有其他购物凭证。而汇款单无法标明商品的功能、型号等内容,一旦出现纠纷,很难证明卖方应负的责任。另外,许多网上交易是异地交易,给监管部门受理与查处也造成困难。
  有关法律人士介绍,为加强网络交易管理,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和规章,如《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》、《网络交易平台服务规范》及《电子签名法》等。但这些法律法规大多只停留在网络发展的初期阶段。因此,除了《民法通则》、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等一般性法律法规外,适用于网络交易、特别是可作为职能部门执法依据的法规少之又少。
  “网络购物,消费者的权益怎样能得到有效保障?”有关网络专家认为,加强交易平台网站的监管是关键之一,信息是借助网站发布的,对信息的识别认证是网站的义务。网站不能只追求大而全,还应制订完善的制度和规则,并适当抬高注册门槛,不能让人随意注册并发布商品信息。网站最好不要让超越自己识别范围的信息在网上发布。另外,实行先行赔付的补救措施,也能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一定的保障。